【技术分享】浅谈鱼类鳃霉病的诊断和防控方法

图3 鳃霉菌分枝菌丝和孢子
图4 鳃霉菌丝
图5 鳃丝组织切片见菌丝和孢子
有些人把显微镜下见到的黑色素细胞当成鳃霉菌,黑色素细胞与鳃霉菌丝在形状上和大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。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在显微镜下一般呈类似雪花一样的星芒状,树突状分支很多(如图6、图7),而鳃霉菌丝在显微镜下粗细较均匀,分支较少;鳃组织切片观察黑色素细胞分枝宽度一般不超过7微米,细胞中的色素颗粒不足1微米,色素颗粒必须在高倍镜下才能见到(如图8)。而鳃霉菌丝“粗壮”,菌丝直径和孢子直径远远大于色素细胞。
图6 低倍镜下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
图7 高倍镜下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
图8 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组织切片观察
二、 鳃霉病的流行特点
1、鳃霉病只对淡水鱼产生危害,可能海水不适合鳃霉的生长,一般海水鱼不感染和发病,但近几年在珠海地区低盐度池塘养殖海鲈等鳃丝上也检查到鳃霉菌,是否产生危害还不清楚。鳃霉对鱼种阶段的鱼敏感,一般鱼苗、鱼种养殖容易发生,死亡率高,而成鱼发病后死亡率较低。目前云南罗非鱼养殖发病率很高。
2、目前我们见到多个病例的鳃霉病主要发生在水温20℃左右的水体,有的水温甚至低于20℃,以春季发病率高。鳃霉病有的发生在有机质多的污浊水质或返底、蓝藻暴发的池塘,有时并发车轮虫等纤毛虫,可能加重鳃霉病死亡,而有些池塘常规水质指标良好也发病。
3、见到罗非鱼在水温25℃发病的案例暴发性死亡,面积10亩以下的池塘第一天死亡几十尾,第二天就增加到上千或几千尾。而辽宁发病的鲤鱼成鱼和江苏发病的青鱼成鱼死亡量较低,每天死亡几尾至几十尾。发病鱼更容易在早晨缺氧浮头和死亡,在四川发生的黄颡鱼病例因为鳃霉病早晨浮头、死亡。
三、鳃霉病的防控方法
1、保持水体肥度适宜,避免有机质污染。特别是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和种类,如云南罗非鱼池塘养殖在春季发病高峰期水温20℃以上时,根据底质情况通过定期“福地安”改底分解过多有机质,避免春季返底造成水体有机质过多、浑浊。定期“碧水安”调水,保持水体稳定,可以预防鳃霉病发生。
2、实践证明发病后通过外用药物和氧化剂改底分解有机质、改善环境,鳃霉病可以得到控制,如发病后及时“福地安”多次改底,水体泼洒“永乐碘”、“舒肤康”(五倍子)对治疗鳃霉病有明显效果,死亡率会明显下降。如果并发车轮虫等纤毛虫同时针对性治疗。发病池塘通过治疗死亡停止后,当以后水体环境适合鳃霉菌繁殖后,池塘也可能再次发病,注意防复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